一直以來,香格里拉市委、市政府立足多民族聚居、多宗教并存、多文化交融的實際,始終堅持把做好民族工作放在關系國家統一、民族團結的高度來抓,牢牢把握“共同團結奮斗、共同繁榮發展”的主題,落實“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”的工作理念,全市呈現出社會和諧、經濟發展、宗教有序、民族和睦的良好局面。
強化機制保障,著力推進黨和國家民族政策貫徹落實
香格里拉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,牢牢把握政策導向,結合民族工作實際,先后出臺了《香格里拉市深入推進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工作行動方案》等指導文件,從制度層面強化組織領導,進一步夯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政策基礎。堅持強化基層基礎力量,不斷夯實優化民族工作機構,全市11個鄉鎮配備專職民宗干事,各級民宗工作機構辦公、培訓等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,構建了責任清晰明了、運轉高效順暢的市、鄉、村、村民小組四級民族宗教工作網絡。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干部教育管理和選拔培養,目前全市共有市管干部781人,其中少數民族695人,占市管干部的88.99%。把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等工作列入全市綜合目標責任考核和市委、市政府年度重點督查內容,明確工作職責,全面加強示范市創建工作督查考核。
“讓每個兄弟民族都過上好日子”,這是歷屆市委、市政府的奮斗目標。三壩鄉馬家村民小組是彝族聚居村寨,大山包圍,村民居住分散,住房簡陋,自然環境制約著村民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。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,馬家村民小組74戶317名村民住進了新家,搬出了低矮、漏雨的木楞房,實現了幾代人的新房夢。
75歲的羅尼龍說:“住進樓房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,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了,讓我們搬遷住進好房子,路好走了,飲水方便了,生活充滿了希望,感謝共產黨!”這是香格里拉市貧困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縮影。
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,凝聚合力、補齊短板、強力攻堅,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
經濟發展明顯加快。2019年,堅持“質量興農、綠色興農、品牌強農”的方針,深入推進沿江河谷、半山區、高原壩區三個產業帶建設,大力發展蔬菜、中藥材、牦牛等高原特色產業,農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、效益不斷提升。鞏固和新建種養殖基地83個,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46個,新增特色產業基地9.1萬畝,農作物播種面積31.2萬畝,大小牲畜存欄77.8萬頭(只)。充分發揮格咱工業園區和箐口特色產業片區的集聚效應,入園企業25家,實現工業總產值30.1億元、營業收入29.5億元。白水河二級電站、毛坡河一級電站建成試運行,興隆河電站、新那格拉電站建設有序推進。搶抓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契機,松贊林、巴拉格宗5A景區創建穩步推進,哈木谷、湯堆、鼐思等鄉村旅游新業態逐步發展,觀景臺、旅游廁所等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。推廣“一部手機游云南”,加大旅游環境綜合治理力度,291家酒店、294家餐飲點和24家旅行社納入旅游企業誠信管理體系評價。成功舉辦2019年端午賽馬節暨中國旅游集團首屆時光之禮香格里拉旅游文化節、香格里拉首屆旅游發展論壇、巴拉格宗音樂節等系列活動,在北京舉行了世界的香格里拉暨冬季旅游精品路線促銷推介會,被評選為“中國旅游百強縣市”。香格里拉機場旅客吞吐量突破60萬人次,全市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651.4萬人次。物流、快遞、電商等新興服務業快速發展。
公共服務日益完善。積極實施民族地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工程,市區到鄉到村到戶電網通達、村組道路通暢、鄉村廣播電視、文化活動場所、通信網絡覆蓋率均達到100%,所有自然村均通有安全飲用水。大力實施清河、護水、凈水、保水行動,落實河長制,開展環境綜合整治,空氣質量優良率達100%,生態環境日益改善。
社會事業協調發展。積極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,大力支持民族地區推行“雙語”教學,實施教育優先戰略,重點開展學?;A設施提升、教育布局優化、優質教育規模擴大、素質教育深入推進、“兩免一補”全面落實和營養改善計劃等工作,投入4600萬元實施教育項目16個,辦學條件持續改善。全面落實十四年免費教育政策,初中毛入學率和小學入學率分別達112.39%和99.95%。強力實施中小學教學質量提升工程。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,組織培訓736人次,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419.8萬元。民族地區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保障制度實現全覆蓋。全市少數民族貧困家庭全部享受低保、五保兜底保障政策,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。
強化社會治理,著力營造各民族和諧發展良好環境
香格里拉市把示范市創建同法治建設、平安建設有機結合,不斷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、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。
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。結合“平安香格里拉”建設,不斷完善市、鄉、村三級公共安全管理體系,大力推行網格化、精細化管理,全力保障民族領域和諧穩定。
不斷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,以社區、村組為基礎,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開展“地毯式”摸排登記,做到了少數民族流動暫住人口和流出人口底數清、情況明。
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。創建命名“和諧寺觀教堂”“平安宗教活動場所”,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。堅決維護少數民族群眾在飲食、節慶、婚嫁等方面的合法權益,保障清真食品安全,確保了全市民族宗教領域和順穩定。
健全矛盾糾紛調處機制。不斷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長效機制,堅持實行重大節日、敏感節點等零報告制度。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中,始終堅持“是什么問題就按照什么問題”處置,做到思想不過激、態度不含糊、方向不走偏、方法不生硬、工作不放松,營造形成了辦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決問題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會氛圍。